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基本是无为而治,保持了中性态度,只是由于财政后置等原因,狭义流动性保持了相对宽松金融政策对于房地产、隐性债务的管控则一直在加码,持续偏紧,叠加政策正常化,广义流动性明显收敛。无论是货币还是金融政策,都符合我们去年年末的判断,下半年从政治局会议和央行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金融政策仍然会偏紧,保持对地产、隐性债务等领域的管控,信用扩张依然受到压制,货币政策则更加重视预调微调,存在跨周期调节的特征。
一是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步性在减弱。以往地产和城投的政策会和货币政策有明显的同步周期性,经济差稳增长,则两者同步放松,反之则同步收紧。但2016年以后,地产调控收紧,2018年以后,隐性债务管控收紧,尽管经济与货币政策也经历了明显的周期变化,但金融政策并未跟随出现显著的周期变化,继续保持着稳定性。二是狭义流动性和广义流动性的分化在加剧,关系在变弱。
1、货币发行能解决经济增长吗首先摆明立场,我是完全赞同@GoodInflation的标准经济学回答的,凯恩斯的思路拿捏得非常清楚,并且一个terminology也没用。其他有些回答吧(友善度)。我写这个答案的目的,还是想(在目前网络环境下)为经济学理论框架说几句话,假如能使它少被喷几句也是好的。题主你要相信,你的思路是没错的。宏观经济学里有一个比较小众但是fundamental的概念,叫货币中性。
货币超中性:货币增长率的改变,对经济只有名义上的影响,但不会有实质的改变。货币中性说,货币存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货币超中性说,货币存量的变化的变化也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如果当局增发货币,其效果只会体现在价格的增长上(通货膨胀),对社会总产出不会有任何影响,这就是货币中性,也是你的思路。如果当局不仅增发货币,并且每一期都比前一期增发更多的货币,其效果只会使价格加速上涨(通货膨胀增长),对社会总产出不会有任何影响,这就是货币超中性。
2、货币模型的效用函数中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MoneyintheutilityFunction或MIUModel)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由塞朝斯基(Sidrauski,1967)首先提出,模型假定行为人的效用既来自于对物品的消费也来自于对货币的持有。持有货币能够直接带来效用的原因在于货币的使用在“需求双向不吻合(NoDoubleCoincidenceofWants)”的交易中减少了购物时间,而时间是能够为人们带来效用的。
因此,行为人要使其效用极大化,需要在货币持有量与其消费量或债券拥有量之间进行权衡。如果稳态下模型经济的货币需求为正,它能为人们带来效用,那么,货币就具有了正的价值,MIU模型是首次在均衡分析中使货币真正具有正价值的模型。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的内容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将代表性行为人的效用函数表示为:货币模型其中,ct(C/N)为时期t人均消费,mt(M/PN)为人均实际货币余额,0<β<1为贴现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