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汇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错,国资企业是蓄水池,现在的国有企业的利润除了扩大再生产之外会按照要求上缴国库,去看中烟等的财报//@聪颖光束TY: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上缴的是利润。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交的是税,//@sunpo29:财政收入不等于税收,虽然税收是大头,但财政收入还包含国有企业的上缴利润、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等,//@老马识途的日子:体制内的缴费率,基本上都是按最高比例缴费的,所以退休工资高。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1、国有资本收益分类比例和单一比例的区别

国有资产收益的分类:目前,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取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经营方式,主要包括:1、按其形成来源划分,包括经营性收益和非经营性收益。经营性收益:是指企业由于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或国家投人的资本金,通过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加强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技术创新,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成本降低所获得的生产经营净成果。非经营性收益:是指并非由于企业自身努力,而是因为某些客观因素使企业获得的收益,比如国家的特许垄断经营,自然资源的级差地租等。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中央收益:是指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直接解缴给中央金库的国有资产收益,其主体部分是归属中央直接管辖的国有企业的经营利润。地方收益:是指解缴给各级地方政府金库的国有资产收益,主要是归属地方政府管辖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收益。3、按初次分配的结果划分,包括企业留存收益和企业上缴收益。企业留存收益:是指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留归企业自行支配的那部分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2、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是什么意思

1.首先需要梳理国家与国企利润分配的历史沿革。在计划经济时代,国企作为政府的附属,实行的是“统收统支”:国企利润全部上缴,亏损国家弥补,扩大再生产费用由财政部门审核拨付。1978年,“企业收入”是中国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僵化的机制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1980年代,国企获得了“扩大经营自主权,适当留存利润”的改革政策,利润被允许适当作为奖励,用于激励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以打破“大锅饭”状态。

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一份报告回溯,当时中国建过利润留存公式、试行过“利改税”、实行过承包经营责任制。很多时候,企业的利润留存是通过与政府的一对一协商来确定,这种混乱的局面,终结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这年,国企开始实施“缴税留利”政策,即“国家”对国企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开征和恢复一些覆盖国企的其他税种,但不再参与国企税后利润的分配。

保存到:

相关文章

Top